卢氏文苑 | 董建中:农民兄弟的手机生活

还没关注?

快动动手指!

卢氏文苑

农民兄弟的手机生活

董建中

“在干啥?”

“在吃饭。”

“吃啥饭?”

“糊涂面。”

“想我不?”

“有点想。”

“想我哪?”

“死鬼形!”

这是一对山村夫妇的对话。不是面对面,不是电话两端,是手机QQ上网聊天。卢氏县沙河乡柳树岭村43岁的农妇朱小菊每天都要和丈夫手机上网聊几句。她的丈夫在万里之外的坦桑尼亚务工,每年只能回来一次。牵挂和思念无以排遣,只有初中文化的她学会了用手机上网。

“这比打电话省钱多了,还方便。”她说。家里事,村里事,问候话,悄悄话,劳作之余他们总是见缝插针聊上一阵子,手机,传播和见证着这对山村夫妇浓浓的亲情和真挚的爱情。

卢氏,人称“河南小西藏”,偏远、闭塞、贫穷、落后是人们心中抹不掉的印象,而今,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和殷实富庶的老百姓生活正在悄悄地淡化着人们脑海中那曾经的印记。

多年前,看见用手机的人,可以分明看得出乡下人眼羡的神情,那时候,他们一定在想“我啥时候能用上手机呢?”可是今天,谁怀里不揣着手机呢?

且不说那些在远处大城市务工的,也不说在镇上、城里做生意的,就是荷锄阡陌、放牧山野的农人,除过年迈脑拙的,十之八、九腰里都别着硬邦邦一疙瘩。

快晌午了,村对面山上放牛的张三掏出手机给在家做饭的媳妇打电话:“该去学校接娃了,路上车多。”;天傍黑时,媳妇走到大门口张望一阵,回屋拿起手机数落在地里施肥的丈夫李四:“你是看不见天黑不是?饭是不知咋的?剩下的活儿不能明个干?”;晚上,几个伙计坐一块瞎谝,谝着谝着有人提议喝几盅,于是纷纷掏出手机:“喂,小智,来,来明德这儿猜几拳!”“随成不是?在家弄球哩!快过来,明德把‘老仰韶’都打开啦,快点来!”天刚露白,王五给赵六打电话:“苍术这几天又涨了,今个儿咱去西沟看看能收点不能。”

手机的快捷方便,给农民兄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帮助,也给他们提供了无限的商机。

卢氏西南山诸乡盛产木耳香菇,也随之衍生了一批走南撂北专做食用菌购销业务的生意人,他们可以足不出户,一个电话打过去,便知道了谁家刚出了一炕成色好的香菇,也能知道南阳、西安甚至福建三明的香菇市场近段行情,信息来得快,来的准,使得这帮“倒爷”个个“倒”得盆满钵盈。

卢氏横涧乡核桃育苗基地享誉全国,每到初冬早春,30多名经纪人每天的手机就响个不停,通过他们,把卢氏县的优质核桃苗销到了大江南北,育苗户乐了,客商乐了,经纪人更乐了。

手机无疑成了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好帮手,更是传递情感的好使者。沙河乡的一对夫妻借用手机隔洋私语,又有多少人把浓浓的亲情用手机传给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呢?

我的母亲一直住在乡下,而我们兄弟姐妹却都在城里或县外,母亲年近八旬了,也用着手机。妹妹把她换下来的手机叫母亲用,颜色鲜红,小巧玲珑,挺时髦的。初,母亲只是在家时用它给我们打打电话,从不出门示人,渐渐地她每时每刻都把手机揣在怀里,在偏远的山村里,常见这个农家老太太掏出手机接听电话,引得人们纷纷侧目。母亲说,怕我们给她打电话手机不在手边耽搁了,也不管人笑话不笑话。其实肯定没人笑话,恐怕人们还羡慕呢。母亲经常在晚上给我们打电话,她说白天打电话怕影响我们工作。每次打电话总要问我们的生活、工作、孩子、缺什么少什么,叮咛复叮咛。
岳父也有手机,是他的儿子孝敬他的。他不止一次给儿孙们讲他初解放时在县委会当通讯员没黑没明翻山越岭送信儿的故事。他说,那时候去哪里都是步行,去南山、上北岭,甚至去灵宝、栾川送文件都是步行。有一次独自夜翻卢灵老公路十八盘,走着走着听得身后窸窸窣窣有响动,一回身看见两道绿光朝自己疾速而来,他举起马枪“啪啪”打了两枪,那绿光哧溜一下就消失在路边的草丛中,原来那是一只饿狼。
“那时候要是有电话、有手机,该少跑多少路、少担多少险啊!”“现在这社会多好,坐在屋里啥事儿都知道!”岳父谈起他当年的通讯员工作和现在的生活,感慨良多。

如今的农村人什么都接近城里。逢年过节,农村的青年人也纷纷发短信发微信互相问候,句句祝福,似暖流从心头掠过,无声地和谐着人际关系、传递着亲情乡情。

农村人对手机性能和功能的知晓度一点也不亚于城里人,年轻人到一起,总是会掏出手机议论一番,什么牌子,什么像素,什么上网流量等等,如数家珍。

“这手机真是救命恩人啊!”说这话的是我们村子里的勤发爹。夏天,勤发和几个年轻人上山采五味子,不料被山上头滚下来的一块石头砸断了右大腿,血流如注,随行的振国赶紧打120,120把电话转到镇卫生院,卫生院的医生叫他先用绳索在大腿上位绑扎,15分钟解开一次,如此反复。他们照做,直到送至医院救治。医生说,如果不绑扎,会失血过多危及生命,如长时间捆绑不松动,则会导致下肢缺血坏死。要不是及时打电话问医生,勤发还不知会是啥样呢!

手机,在卢氏农村越来越普遍,使用率越来越高,它反映出山村老百姓蒸蒸日上的生活现状,昭示着山乡面貌的日新月异,与其说它是一种工具,不如说它是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生动写照。

编者推荐:

文章通过农民兄弟使用手机的一系列事例描述,说明手机这一通讯工具已经深入农村生活。通过手机聊天,可以解决身处两地的农民夫妇的相思之苦;通过手机讯息,还可以及时获取天南海北的农产品交易资讯;甚至通过手机还可以救命。有了手机真方便!

文末作者又借“岳父”之口对比了今昔的通讯设备,反映出山乡老百姓蒸蒸日上的生活现状,昭示山乡面貌的日新月异,从而赞扬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与时俱进。

作者简介

董建中,男,官道口镇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爱好写作,小说、散文、通讯、小剧本等均有涉猎,小有斩获。现为县直某单位负责人,并任三门峡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卢氏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卢氏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作者的相关作品

●贾平凹卢氏之行散记

●董建中曲艺作品之:《红货郎》(情景小话剧)

●董建中曲艺作品之:卢氏美景看不完(情景快板)

●遥想当年挖鼠窝

卢氏文友群主办

文学顾问

牛爱民 任耀邦 宋海峰 李宏文 周天鹤

董建中 韩成章(按姓氏笔画排序)

文苑编辑部

文苑总编:知和

执行主编:张淑清

责任编辑:卢辉 张瑞 张欣燕 程向楠

本期编辑:张淑清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关注

卢氏文苑

点击“留言”

留下你的精彩评论

版权声明